四季形成原理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而不是五季?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而不是五季?

这是一个很简单又很复杂的问题,简单些就是几句话,复杂些就比较烧脑了。地球上之所以有一年四季,是由于地球自转轴不垂直于太阳黄道平面,导致太阳照射到地球直射位置不一样所致。
何谓黄道?就是太阳也在自转,太阳也有赤道,也就是如果把地球、太阳等天体比作一个轮子,轮子着地的中间就叫赤道。
为了区别地球赤道,就把太阳赤道映射的天区平面叫做黄道面。
地球歪着脖子围绕着太阳公转,这样赤道面与黄道面就形成了一个23.26度的夹角,就是这个夹角使太阳辐射直射到地球的角度会发生移动,在赤道上下23.26度以内的低纬度地区移动,这个移动范围就叫做南北回归线。
人们把南北回归线范围的区域叫热带。
地球这种梗着歪脖子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姿势一直都不变,这样一年中太阳直射在南北回归线的位置就不同。
被太阳直射的地方,就是夏季,相反,太阳最大限度斜射的地方就是冬季,不偏不倚不斜不正的地方,就是春秋。南北回归线以外的中纬度地区,也就是在南北纬23.26度以上,到60度之间,就叫温带,有分为南温带和北温带。温带的气候也跟着热带变化,但比热带四季明显度要差些,主要表现在夏天没那么热,冬天更冷些。
纬度越高就越冷,到了60度以上地区,就叫做南北寒带地区,再往上,就是南北极了,一年四季都是冰天雪地。
但为什么人们把一年分为四季呢?
这是历史上人类在长期对太阳光照的观察和和气温体验中渐渐形成的。
在中低纬度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人们把一年气温相仿的一些日期划分为一个季度。春秋两季是气候适宜,是人们最舒适的季节,冬天是寒冷的季节,夏天则是最热的季节。
中国古代,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一个季节的开始,而现代天文上,一般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作为一个季节的真正开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四个节气应该是一年四季中最重要的分界线了,是非常科学的按照太阳与地球的日照关系确定的。
从北半球来说,春分在每年公历3月20-21日这两天。春分点时,太阳处于黄经0°(春分点时),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日夜时间是平分的,过后,白天就逐渐拉长;
夏至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的面积达到北回归线,这时北半球白昼最长,过后,白昼就开始缩短,夜晚开始拉长;
秋分都在公历每年的9月22~23这两天。秋分时刻,一天24小时昼夜又变成了平分,这之后,白昼开始缩短,夜晚开始拉长;
冬至都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这一天日夜又会变得一样长,随后夜晚开始缩短,白昼开始拉长。
日复一日,岁月如织,日夜长短不断变化,这就是季节。
其实日夜长短变化,在很古老的时代就被人类发现。公元前两千多年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古时人们采取竖杆测日影的办法,了解太阳对大地的光照,把春分描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论述:“至于中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所以人类很早就人知道了季节的变化,但是并不知道变化的原因。人们把一年分为四季,把四季分为24个节气,都是经验认识,但符合自然规律气温变化。
当然这些节气是在一般情况下,在地球中低纬度的范围更为明显。而且上面所说的都是在北半球,在南半球就正好相反了。
另外气候还受着地理条件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如在云南的昆明,虽然地处北纬25度左右,在北回归线附近,靠近热带,但却四季如春,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纬度差不多的广东、福建,气候就完全不同。
在高纬度地区,则一年四季几乎都是冬天,到了南北极,更是四季冰封,半年白天半年黑夜。
所以季节变化各个地方是不一样的,是根据地球公转以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位置来确定的,也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海拔有着密切关系。
至于为什么一年只有四季,而没有五季,大概是根据上述说的全年日照变化,以及日夜关系正好有两个平分点,有两个白昼和黑夜出现最长最短时刻确定的吧。同时分为四季,气温变化也比较符合自然规律。
如果一定要把一年分为五季或者更多季,也未尝不可,就是把一个节气当做一季也可以。不过,这样做有意义吗?
你一定要把人类经过千百年对大自然规律认识得来的经验和习惯,凭着自己一点小聪明或者杠精思维,把它改过来,只不过是一个笑柄。
就是这样,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感谢粉丝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支持与厚爱。
原创版权,未经作者许可的任何转载与内容引用,均视为侵权抄袭行为,会受到法律责任的追究,敬请理解与合作。

一年为什么有四个季度?

四季的产生与地球的公转密切相关,但是决定性的条件是地球必须斜着绕太阳转,倾斜着绕太阳转才使得太阳光的直射以赤道为中心,以南北回归线为界限南北扫动,每年一次,循环不断,从而形成了地球上一年四季,顺序交替的现象。